古代的木工技艺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中国榫卯的起源可能比汉字还要早。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家具发展规律是传承了传统建筑木结构原理。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以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斗拱设计而赋予它生命的。经典的家具如同建筑的浓缩,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先民们的智慧。
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到明代达到高峰。海外性坚质细的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不断进入中国。使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复杂而巧妙的榫卯结构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硬质材料对榫卯要求特别高,这是硬质材料本身的特点所致,它不像其他软木那样有耐受性。硬质木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硬”字,大凡硬木都坚而脆,无伸缩性。榫卯必须做得松紧得宜、科学合理,如果榫大眼小,装榫时用力过大则易开裂,榫小眼大则易脱落。而软木榫眼,一般榫大眼小,用力装榫,打入眼中,眼不裂而榫则压缩变小不会损坏。标准要求是:硬木榫用锤子轻轻敲打可以装入眼中,即不裂开,也不脱落。明式家具制造工艺技术之精湛,结构之合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其在基本沿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梁柱式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侧腿、撑子、攒边、镶板、替木牙子以及各种榫卯的连接,使家具达到所需要的力学强度的同时,又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我国明式家具的整体构架基本沿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梁柱式”木构架结构,具有“侧脚”和“收分”的造型特征,这种造型特征使得明式家具自身在不同的侧面都可形成“四杆件”的刚性框架。在这种框架的基础上再施以横枨、牙条、券口、角牙、罗锅枨、卡子花、矮老等构件及榫卯结构,从而巧妙地分散了来自外部荷载所产生的作用力。与现代家具的结点不同,明式家具的结点是由腿足、横枨、面边、抹头、靠背板、穿带等框架性构件和牙条、角牙、券口、卡子花、矮老等辅助性构件共同构成的,并形成了一条连续的力的传递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外力进行重新的分配,使作用在物体上的外界荷载先传递到这些结点上,然后通过这些结点再把所承受的力依次传递到其它构件上,最后将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传到最后的支点上。这样一来,可以使每个构件上的荷载减到最小,从而使整体框架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大大提高。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决定了家具零部件的结构和接合方式。但反过来,家具零部件的结构和接合方式又影响着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发挥。明式家具的用材多为木材,其具有各向异性的物理性质,如果不遵循木材这一特性来使用,就会影响家具的整体强度。明式家具梁柱式的框架结构及其构件巧妙的组合方式就很好的解决了由于木材的“各向异性”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构件大多采用线材,在这样的构件上,如果有多个榫眼集中在某一个部位,构件和整体框架的坚实程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线材构件的组装时,一般会采用榫卯或构件互相避让的方法,从而减小构件受损的程度,以提高整体框架的强度和刚度。
上一篇:荐书:红木家具消费知多少?一本实用指南为你解答